欢迎来到辰皓头条

辰皓头条

海南周刊 | 自然之色着于身

时间:2024-05-09 12:57:23 出处:百科阅读(143)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自然之色着于身

编者按

海南岛生长着许多植物染材,海南可以说是周刊自然之色着于个“天然色彩库”。黎族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海南他们用植物的周刊自然之色着于叶、花、海南干、周刊自然之色着于茎、海南根等给织物染色、周刊自然之色着于给食物增色,海南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周刊自然之色着于多姿多彩。海南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天然出色”,周刊自然之色着于敬请关注!

我国植物染色的海南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周礼》记载,周刊自然之色着于西周时朝廷已设立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海南专职官吏——染人。从“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汉代采桑女罗敷,到“褐衣半故白发新”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再到明人王弼笔下“朱红藕丝新染裙”的湖边美人……不断进步的染色技艺、发达的纺织业,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的天空中窥见一个更具风韵的中国。

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而来,先环海而居,后又迁居位于琼岛腹地的热带雨林。或许是生存环境所致,他们很快发现周遭部分植物的叶、花、干、皮、根、茎具有神奇的染色效果,并将之运用于纺织中。由此出发,源自大自然的色彩流淌于丝线之上,成就了色彩斑斓、灿若云霞的国宝黎锦。

蝶豆花。资料图

史迹:五色斑布出琼州

日前,在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大大小小的陶锅、陶缸摆了一地,一团团彩色棉线整齐地挂在竹竿上,温暖的阳光洒落其上。一口陶锅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里面放着野板栗树皮和水牛皮,熬煮出的染液呈栗色。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女主人符玉拧干手中一团红褐色棉线的水分,抖松晾晒。

符玉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当地的染线能手。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作为这项古老技艺的重要一环,黎族人染线的历史悠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的“岛夷”指海南,“卉服”与“织贝”指用草木植物纤维制成的纺织品。

木棉树是海南的一种常见树。在棉花被引入中国并大规模种植前,黎族人已在用木棉棉絮纺线,尝试将洁白的棉线染成想要的颜色。

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云:“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毳,中有核如珠玽,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轴)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此处不仅介绍了轧棉、纺线的过程,还提到当时的“岛民”已会织五色布。

海南岛地处热带地区,分布着许多可以用于染色的植物,可以说是个“天然色彩库”。海南黎锦植物染色传统技艺研究与应用项目专家沈蓓表示,黎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使用采集的野生植物、培植的各种草本植物制作染料,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利用苏木、姜黄、蓝靛草、谷木、乌墨树等植物染制的工艺,染出黄、红、棕、绿、黑等颜色的棉线,最终织出了五彩相缀的黎锦。

假蓝靛的叶子。 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技艺:与颜色不期而遇

从植物中萃取色彩,并非易事。开工前,需根据想染的颜色准备原料,比如染蓝色的假蓝靛、染栗色的野板栗树皮、染绿色的谷木叶子……原料集齐后,通过浸泡、熬煮、捣舂等方法,析出其中汁液,并有针对性地加入草木灰、螺灰、明矾、盐等染媒,生成染液。将棉线放入染液后,过一段时间还要拧干拿出来暴晒晾干,然后复染。复染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

符秀英在染线。李昊 摄

海南日报记者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见到省级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时,她正从一口缸里舀起一瓢靛泥,仔细观察。她家像一个植物染色小型展馆,从墙上挂的画到桌上铺的布,再到置物架上摆放的围巾、摆件、手提包等,随处可见植物染色作品。

“入染时,我会把棉线放入染液中,搓揉、拍打,让染料渗透进去。”符秀英说,棉线经过一次次煮染,颜色会逐步加深。

采访中,她拿起一小块赭褐色的木头介绍:“这是苏木,把它放入锅中煮,等整锅水变成橙红色,再加一点草木灰碱水,煮到汁液很红了,再将棉线放进去。”话音未落,符秀英取来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线团作比较,“瞧,用苏木染的线团有橙红的、纯红的、棕红的、深红的,这与染料的多少、煮染时间的长短、染线的次数等有关”。

苏木的心材。资料图

黎族妇女有时还会将棉线埋进泥巴里染色,俗称“埋染”。“染黑色可用乌墨的树皮熬制染液,将棉线染成红褐色后,放入稻田泥里不断揉搓,再将线埋入泥中一段时间。埋染后,棉线的黑色会更加厚重、深沉。”符秀英介绍道。

海南黎族有五大方言区,因原料、气候、水质、容器、习俗等存在差异,各方言区染线的方法不尽相同。

“手工染线的偶然因素很多,同一种染料植物,采集时间不同、采集部位不一样,成分也有差异。在染线过程中,火候的控制,水质、水温、时间、天气等的差异,以及染媒的纯度、用量等,都会带来染色效果的差异。”符秀英说,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次染线的效果都可能不一样,但这种不期而遇正是植物染色的魅力所在。

姜黄的根茎。 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摄

坚守:植染是一种情怀

海南黎族聚居区有织锦技艺“传女不传男”的传统,染线的手艺基本上是通过“母亲教女儿”的形式流传至今。千百年来,一团团着色棉线,经黎家女子之手变成一件件温暖而体面的衣物。

从19世纪后半叶起,颜色鲜艳、价格实惠的化工染料开始流行。使用植物染料的染线方法工序繁多、费时费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也有一批人对植物染色情有独钟,仍在用心坚守。

“与化学染色相比,植物染色也有优势,用植物染料染出来的颜色有类似于哑光色的呈现效果,看起来温润柔和、素雅稳重。”符玉说,以前在黎族村寨,染线与纺线、织锦一样,是黎族女子必须学会的技能,黎族妇女在女儿年少时就经常带她们上山,告诉她们哪种植物可以染什么颜色。在染线时,她们也会把女儿叫到身边,讲解染液制作要领、棉线浸泡时长、复染次数等知识。近几年,她跟着村里的阿婆在山上种植棉花,将棉絮纺成线,同时采集染料植物,体验古法染线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的纺染织绣技艺传授给女儿符慧莉。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的羊玉兰老人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12岁便从母亲、外婆那里学习手工染线技艺,从事植物染色已经50多年。羊玉兰坚持用陶锅煮线,认为这样染出来的颜色更好看。“手工染线太累了,很少有人愿意学。”她说,保突村一度只有她一人掌握染线技艺,好在女儿们跟着她学会了染线,还成立了工作室。

作为黎锦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对棉线的色彩品质要求很高。近10年来,她从采集染料植物、打靛等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植物染色技术。她虚心向当地黎族老人学习,还远赴北京、浙江、甘肃等地的美术院校、科研机构接受染色、配色等方面的培训。她的手指因经常接触染液,被染得五颜六色。

创新:让老技艺“焕青春”

201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活动举办;2020年11月,首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在海口、三亚、保亭等地举办;2021年12月,黎锦主题时装秀亮相海南岛国际时装周……近年来,黎锦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得益于全球范围内追求绿色、健康、环保的潮流,不少人因植物染色关注并喜欢上了黎锦。

如何让植物染色这一古老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创新传播方式、加强科学研究或是破题之策。

“老技艺也要赶潮流。”最近,符秀英开通了直播号,打算在网络平台上直播展示靛染技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植物染色及植物染料。日前,她已经试播了一次,“从新鲜的蓝靛叶放进陶缸中,倒入清水浸泡,再用盖子封住缸口发酵,当缸内的水变成深蓝色时,剔除杂质,按比例将贝壳灰、酒等染媒加入汁液中,搅拌使之混合,沉淀后底层的深蓝色泥状物就是靛泥”。面对镜头,符秀英讲解得有条不紊。

位于琼海市会山镇的海南植物染色研究基地,背靠万泉河峡谷。自2021年10月以来,该基地科研人员聚焦近百种染色原料做了大量实验,形成染色成果300余件,为未来发展植物染色产业做准备。

该基地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委员会主任郭凯介绍,近年来,在海南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她联合行业专家前往黎锦原料种植基地调研,与掌握纺染织绣技艺的民间人士交流切磋,探索出荔枝根、槟榔果、蟛蜞菊、鬼针草、桉树皮、薯莨等近百种海南本地产的植物染材,并用棉布、绡、柞蚕丝面料、麻布等进行染法实验。“既要留住老祖宗的根,也要让它走进大众生活,这样植物染色技艺才能生生不息。”郭凯说。

相关阅读>>

我在东方种染料

刘达明在给一棵苏木除草。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东方市大田镇老马村南侧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上,生长着一些或高或低的草木,最为惹眼的是一朵朵爆裂开的棉花。这里就是东方市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也是我省唯一的植物染料种植基地。

11月23日,在基地负责人符仁江的带领下,海南日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看到基地工作人员刘达明正在用锄头给一棵叶子呈长圆形的树除草。“这一片是苏木,一般生长5年就可以采伐使用,目前只种了3年多,所以还在进行管理。”符仁江说,当地黎族群众会用苏木的树格给棉线染色。

苏木种植区旁边是海岛棉种植区。符仁江介绍,该基地一共115亩,海岛棉种植区面积40亩,是其中最大的一块。“这些海岛棉都是我从东方东河镇、江边乡的山上找种子培育种植的,是野生品种,采棉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6月。”

除了海岛棉,该基地集中种植了假蓝靛、苏木、姜黄、落葵等多种染料植物。“我们是一茬一茬种的,几个月前采收了假蓝靛、落葵,明年4月我们会种新的一批。”符仁江说。

2019年,受东方市文化馆委托,从机关单位退休的符仁江着手筹建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3年多时间里,他把很多精力花在了找种子、育苗上。为了种好染料植物,他经常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植物的生长特性,成了半个植染专家。他不仅熟悉假蓝靛、姜黄、落葵等染料植物的使用方法,对它们的种植周期、生长规律也了如指掌。

据了解,该基地的染料植物采收后,均上交东方市文化馆,由文化馆提供给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使用或用于展览。每次到了采收期,符仁江都会请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去种植基地务工,给他们带来一些务工收入。“能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为黎锦传承保护做点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很开心。”符仁江说。(昂颖 张文君)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